![]() |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
在中国,不少孩子都觉得跟父母沟通很困难,在家基本没话说。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在说话方式上栽了跟头:
陪孩子写作业时,“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都不会!”
孩子不听话时,“再不听话,就把你扔了。”
孩子考砸了,“考成这样还有脸回来?不嫌丢人。”
孩子在学校受挫了,“这点小事就哭哭啼啼,能有什么出息。”
漫画家几米曾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来自父母讽刺、否定的话,会一点点浇灭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缺乏勇气做出积极改变。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长的坏脾气、难听的话语,还会在他心中留下阴影,破坏他的安全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可以随便对待,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孩子再小,也是平等独立的个体,他们内心比成人还要敏感脆弱。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说话之前,先想想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亲子沟通密码》一书指出,当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不妨用积极的语言,正面引导他。
家长平时在生活中,可以多用肯定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比如:
将“天天东西乱放,烦不烦”改成“记得把东西放回原处”;
将“你怎么这么笨”改成“再想想,看看书,肯定能做出来”;
将“你是不是撒谎了”改成“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多用正面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更愿意做出改变,也会在这些话语里,变得积极乐观,充满力量。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家长应当控制好情绪,放下评判,带着同理心倾听和理解孩子,更有利于孩子冷静下来,感受到爱和温暖。
就如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呼吁的那样——
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使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好好说话,就是在经营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也是对孩子内心的滋养。
记得一则公益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
“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家庭的幸福需要用心经营。如果我们爱家人,就不应该让彼此陷入恶语相对的境地中。
温柔的话语,更能抵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