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
因学定教,以教促学
——龙漕中学近年来教学情况汇报
一、学校生源、师资等情况:
1、生源情况:
我校是一所区内招收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专门学校,现有在校预控学生21人,校外预控生31人。
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厌学、基础差(进校时数学英语等学科分数基本在30分以下);进班时间有先后,中途常逃学。
2、师资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9人,中级5人,七年以下教龄10人。
师资队伍状况:普遍年轻缺经验,教师个人发展不均衡,理化学科教师发展稍强,英语学科教师发展相对稍弱;同学科教师不多,甚至独一无二,学科教研有难度,缺学科引领教师。
二、近年来九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情况:
近几年学校主要学科成绩对照表:
分析:以区整体变化为参照,从一模到二模变化角度看,我校物理化学学科进步显著,语文数学稍有进步,英语略显退步。
三、学校教学实践探索情况:
1、创新教研模式:
教师人员少,同学科教师人数少,有的只有1位,多的也就2位。常态下,学校基本以相近学科为单元组建几个综合备课组,受不同学科的制约,日常的备课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很难有深度,教研氛围淡薄。
人多才有氛围,人多才能汇聚才智共享经验。有话题才有共同语言,有主题才有研究和探讨。于是学校积极尝试教研变革,设定文理两个综合学科教研组,确保教研活动开展有“人气”;同时积极摸索创建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 “七步法”教研模式(以下简称“七步法”)。
“七步法”主题教研活动,具体操作是:以各综合教研组为单位,一“定”:确定一个共同关注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验主题,围绕主题寻找相关理论。二“学”:组织一次教研组集体学习理论活动,形成理论高地。三“备”:根据主题,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备课组、比较合适的课时充分运用所学理论指导集体备课。四“上”:由某一教师根据集体备课内容试上一节公开课,组内所有教师有目的的听课,即关注所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实效性。五“评”:教研组再一次集体活动,围绕主题即所学理论对公开课进行评论。六“反”:第一轮活动结束后,活动主要成员进行一次集体反思,完成理论对实践指导的感悟,积累新的经验。七“导”:根据新的经验,活动主要成员对其他备课组或其他学科备课组进行新一轮备课上课评课(含在备课中直接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指导,并形成实验报告。
从这样的教研模式中不难看出,既解决了教研组内成员的不同学科背景带来的学科专业研讨难的问题,又紧扣课堂,紧密结合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教师自身面临的困惑是教师最喜欢参与的动力;围绕主题使整个教研全过程重点更突出,目标更清晰;有理论的支撑使备课、上课、评课更专业更有水准;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评课者,大家都自始至终参与着主题的理论学习、研讨,有全体的参与体验使得教研活动更富实效。
几年的实践证明,目前我校教研活动有抓手,有成效,深受教师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在研讨中总结提炼出学校教学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我们的“四环节”有效练习模式,即“先学先做、精编、勤练、勤反馈”。先学先做,就是要求教师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经常性钻研习题,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精编,就是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自我编制习题,在知识内容上有所选择,难度上注重层次性,能针对学生个体编制有差异性的习题。勤练,就是要求能结合知识点的讲解适时训练,能根据遗忘规律注重定期的巩固训练。勤反馈,就是要注重第一时间给予反馈,从鼓励激励的角度给予多元评价。可见,活动促进了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的研究,从而有效带动自身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探索教学实践:
我们认识到:问题行为的纠偏蕴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放在了学校中心工作中。
(1)、起步“关爱课堂”:
学生的现状是: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无学习目标,无学习兴趣。由此带来的课堂纪律问题接踵而至,课堂教学效果差。
教学的现状是:课堂缺少师生、生生间有效情感交流,忽视对学生主体、生命的尊重,课堂教学效能受影响。
只有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需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调动一切积极情感因素,我们才能全面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鉴于此,我们从2011年起试图创设一种充满关爱的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以及完善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爱课堂”建设中,我们竭力遵循关爱课堂的“情感四原则”:即尊重、关心、宽容、期待。我们始终秉承关爱课堂的激励策略:即做到学生时时被关注、努力被认同、需求被理解、成绩被肯定。我们努力探索关爱课堂的差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通过分层差异教学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追求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逐渐积累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 “三讲四要”策略(即内容讲选择,难度讲层次,个体讲差异;训练要及时,巩固要定时,反馈要及时,评价要多元);比如“二、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即“二点”——低起点夯实学科基础、高视点培养能力; “二度”——小坡度、高密度; “三动”——动口、动手、动脑; “四导”——导读、导思、导研、导行);比如 “关爱课堂双主体”建设的考评(即通过对课堂学生参与度和当堂掌握度的指标考评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通过对课堂教师调动学生思维情况和帮助鼓励学生情况的评估体现教师课堂的主导性。)。
在关爱课堂模式的探索研究中,结果表明,学生关爱意识增强,关爱情感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
(2)、立足“帮助学习的课堂”:
学习好新知识关键把握好三点:一是理解新知的逻辑思维,比如解题方法,解题步骤等;二是构建新知的关联旧知;三是内化新知的巩固训练。我校学生在这三块恰恰欠缺,在关爱课堂实施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功能就是要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而我们及时地提出了“帮助学习的课堂”。
“帮助学习的课堂”是一种理念,就是教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的安排,思考如何促进更有效的学习。在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学习者)。所谓心中装着学生,就是要思考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态度、学习效能等。
从这个角度看,‘帮助学习的课堂’在其导学案中一定体现出如下三个鲜明的特征:1,针对复习,扫关联旧知遗忘障碍。复习什么?在教案中要把关联旧知中学生掌握不好的部分一一梳理出,在学案中予以针对性复习。2,递进演练,扫学习新知的思维障碍。思维理解能力差怎么办?要根据学生能力及思维习惯,把新知的分析理解过程细化分解成片段、成点,然后逐点演练,组合递进,使隐性的思维过程显现化,让思维过程格式化。由于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必然会化难为易。3,及时训练,扫学习新知的易忘障碍。听懂了不会做,做的不熟练怎么办?在学案中每个新知点后注重三个层次的及时集中训练设计:定点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
在近几年实践中我们抓住了构建“帮助学习的课堂”的三个关键点:(一)、课堂学习内容的校本化科学取舍。确立“生本化”的学习目标(内容)是实现“帮助学习的课堂”的核心。如何安排适切的学习内容?我们做好“四研”: 1、研读课标:分析关键动词、解析内容标准,知道国家规定教到什么程度。2、研究考点:分析近5年中考试题,知道基本的考点、题型。3、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文本,梳理主要知识点,明晰重点、难点。4、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相关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二)、学习目标的细化分解,对应评价例习题的精准编制。分解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评价,制作“课堂导学单”是实现“帮助学习的课堂”的标志。以生为本,依据知识逻辑关系把学习内容(目标)细化分解;为学而设,依据学习认知规律把细化内容(目标)排序组合。课堂导学单(教师版)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课堂需要落实的(知识)内容:(二)、学习这些内容可能会出现的知识(能力)障碍:(三)、导学题。印发给学生的只需要提供其中的导学题。由于细化目标切合学生认知实际,关键动词解析明确,相应的评价内容设计必然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层次性的设计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由简到难,相互关联,学生易于接受。(三)、讲练结合式的课堂有效实施。逐点演练、巩固推进、评价激励、讲练结合式是实现“帮助学习的课堂”的途径。从教学的角度看,“帮助学习的课堂”很关注如何让所授内容真正落实?何为“落实”:让不懂的能听懂(知道做什么);让听懂的能说出(会跟着做);让知道变理解(会选择方法做);让印象变记忆(巩固强化);让方法变规律(找到规律,举一反三)。
在“帮助学习”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学生进入我校后,多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认识得到转变,学习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学校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教风与学风,教学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初中毕业学科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