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
雾霾的健康影响知识问答
1. 什么是PM2.5?其来源和成分主要有哪些?
PM2.5是英文颗粒物(particle matter)的缩写,又称细颗粒物,是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过因为颗粒物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很难用直径来衡量,所以这个2.5微米是指空气动力学的粒径,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30。
大气中PM2.5除部分来源于自然界外(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和海水喷溅等),主要还来源于人为活动(各种化石燃料如煤炭、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和石油的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机动车尾气以及公路、建筑扬尘)。
作为一种复杂的混合物,PM2.5的毒性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PM的成分可分为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两大类。无机成分主要为金属、金属氧化物、无机离子等。自然来源的PM中含无机成分较多,有机成分主要为碳氢化合物,羟基化合物,含氮、含氧、含硫有机物,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卤素等。来自煤和石油燃料的燃烧,以及焦化、石油等工业的颗粒物,其有机成份含量较高。
2. 我们为什么关注PM2.5?
国际上选择关注PM2.5的原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范围,基本上是从10个纳米到100微米,但人类活动排放(尤其是各自燃烧源)的PM粒径多在2.5微米以下。
第二,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简称为PM10),就可以进入人的呼吸道,但只有小于2.5微米的才能进行呼吸道深部,甚至进入肺泡,穿透入血。显而易见,PM2.5对健康的危害明显大于PM10;
第三,PM2.5可吸附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质,吸入呼吸道及肺部的深部可直接和间接导致健康损伤。
3、灰霾形成的主要条件
霾,又称灰霾,是指在近地面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一定规模的霾需要以下三个要素:
1、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2、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高楼林立,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3、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犹如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4. 我国近期多个城市大气雾霾的特征,及其与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比较。
2013年初,我国多地遭遇了严重雾霾的极端污染天气,中东部地区的重度雾霾天气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6亿。雾霾污染最严重时,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为680 μg/m3,连续46小时大于300 μg/m3,石家庄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 μg/m3。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天津、河北、山东、河南、苏皖、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空气质量重度污染,PM2.5监测指数接近或达到顶峰数值。
生产方式粗放、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此次雾霾天气。
不少媒体直接将我国本次雾霾天气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相类比。1952年12月至1953年2月间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2000例居民的超额死亡,成为公共卫生史上著名的公害事件。伦敦烟雾事件高峰期间(1952年12月5-8号),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 TSP)最高日平均浓度为1620μg/m3(按照PM10/TSP≈0.5、PM2.5/PM10≈0.5计算,相当于PM2.5浓度为405μg/m3)、TSP平均日平均浓度为1400μg/m3(相当于PM2.5浓度350μg/m3)。我国此次雾霾天气的PM2.5污染状况,无论是浓度水平和持续时间均与伦敦烟雾事件类似。
5. 短期雾霾天气可影响健康,长期持续PM2.5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更加严重
雾霾天气除影响能见度,影响交通等,对健康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
短期暴露可引起慢性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病人、老年人、儿童等出现胸闷、气短、胸痛、乏力、咳嗽、流泪等症状,哮喘病患者急性发作,心律失常和心脏病急性发作,从而导致医院门急诊和住院率增加,甚至死亡;
从疾病负担的角度考虑,我们更需要警惕长期持续的PM2.5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长期暴露于PM2.5,可导致成年人发生慢性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如血管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血栓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暴露于高浓度PM2.5,即使对健康人群,也会增加其患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和肺癌的风险,而且风险远大于数天到数周短期暴露的急性健康危害。长期暴露与PM2.5也可导致成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PM2.5吸附的多环芳烃,可影响成人生殖功能,可能导致胎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等,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肺功能和神经智力发育。PM2.5也可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对呼吸系统感染的易感性,加剧现患疾病。但需要注意的是,PM2.5的毒性受其来源和成分的决定性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2013年初,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发表了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评估(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项目研究结果。从全球来看,PM2.5在所有健康危险因素中排名第8,2010年全球有322万居民的早卒与PM2.5污染相关。
在我国,PM2.5是排名第4的健康危险因素(前3位分别是高血压、不良膳食习惯和吸烟),2010年我国约有120万居民死亡与PM2.5污染相关。中国17个城市开展的大气污染对居民每日死亡的急性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PM2.5每升高10 μg/m3,居民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40%、0.47%、0.46%。
6. PM2.5重污染期间,个人有哪些健康防护措施?
答:个人推荐采用下述措施,防护PM2.5的健康危害:
(1)尽量不要外出,减少室外活动或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2)选择密闭性较好的门窗,关闭门窗,防止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室内;
(3)外出时,佩戴口罩。戴口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护PM2.5,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一些心脏或呼吸系统有困难的人(如哮喘、肺气肿) 不宜长期佩戴口罩。
(4)外出时,不宜靠近污染物排放源;
(5)经常洗手,经常清洗食物或餐具;
(6)敏感性个体更要采取上述防护措施。
7.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PM2.5指导值的依据是什么?
PM2.5年平均标准的制订主要基于慢性健康效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美国“癌症协会队列研究(ACS)”是WHO制修订大气质量标准的首要依据。
WHO推荐PM2.5年均指导值在10μg/m3,是因为ACS研究观察到的对死亡产生显著影响的PM2.5浓度范围的下限约为10μg/m3。WHO也根据ACS研究提供的暴露-反应系数(PM2.5每增加10μg/m3,居民长期死亡风险增加6%)和可接受的健康风险,建议了3个IT(过渡时期)值,分别为日均值IT-1(75μg/m3)、IT-2(50μg/m3)、IT-3(37.5μg/m3)供各国决策者根据国情自行选用。
8. 我国2012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限值的制订依据是什么?
综合考虑到我国目前环境质量现状和经济技术水平,本次修订标准PM2.5的一级标准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5μg/m3 和35μg/m3,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标准下限值一致,也与WHO 过渡期第3 阶段目标值(IT-3)基本一致;
二级标准(即合格标准)的年和24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35μg/m3和75μg/m3,修订后的二级标准与WHO 过渡期第1 阶段目标(IT-1)接轨。
9. 从公共卫生角度如何应对雾霾天气和PM2.5污染
应对雾霾和PM2.5的健康危害,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空气中的PM2.5污染水平,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做到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全民治理。这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努力的过程。但在此期间,居民和相关管理部门如何从公共卫生角度应对雾霾天气和PM2.5污染呢?
首先,继续完善“雾霾天气(或PM2.5)健康指数”,以直观告诉公众当前的空气质量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空气污染的健康威胁。当前,空气污染指数(API)或空气质量指数(AQI)常用来定量反映每日的空气质量状况,但这类指数侧重于反映环境空气的质量,其数值取决于超标最严重的污染物,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空气中多个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第二,建议在出现雾霾天气或大气PM2.5浓度较高时,居民尽量呆在室内,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或强度,并保持门窗紧闭。有文献报道,通过颗粒物的沉降作用,门窗紧闭可减少PM2.5从室外到室内的渗透速率、降低室内PM2.5浓度。
第三,可适当佩戴有颗粒物防护作用的口罩。我国北京此前开展的一项针对心血管病人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佩戴口罩,可降低居民个体暴露于颗粒物的浓度水平,改善心血管系统症状指标。但普通口罩防护PM2.5作用有限。
第四,可适当服用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品。PM2.5影响健康的可能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和炎症作用。因此,国外有研究认为补充抗氧化营养品可缓解大气污染的居民健康危害。比如,美国环保署开展的一些人体研究提示,含omega-3脂肪酸的鱼油可能保护颗粒物和臭氧导致的心肺健康危害。